
格拉西莫夫亲自向普京汇报,原来特朗普取消美俄峰会的第二天,俄军就动用了“战略大杀器”睿迎网,号称全世界没人防得住。
普京日前在视察俄军联合部队集群某指挥所时宣布:“海燕”核动力巡航导弹已经完成“决定性实验”,并强调这种武器可以携带核武器,穿透任何防御,是一件“独一无二,全世界任何其他武器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”的武器。

【普京日前视察俄军联合部队集群某指挥所】
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陪同视察,并向普京做了相关的详细报告。他表示,导弹试验是在10月21日举行的,导弹飞行了数小时,完成了1.4万公里的试飞,且未达到该武器的射程上限。
格拉西莫夫指出,“海燕”核动力巡航导弹能够保证其“在几乎任何距离上对受到严密保护的目标实施精确打击”,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完成了所有必要的垂直和水平机动,展现出其强大的对抗反导和防空系统的能力。
听取相关报告后,普京下令要求俄军开始准备部署“海燕”导弹的基础设施,格拉西莫夫当场听令,并继续汇报俄乌前线的战场形势。

【普京下令要求俄军开始准备部署“海燕”导弹的基础设施】睿迎网
显然,普京与格拉西莫夫“一唱一和”的这台戏是早就准备好的,专门演给美国与整个西方看的。
“海燕”项目的公开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3月,当时普京就在一次联邦议会讲话中宣布,俄罗斯已经研发出一种“紧凑型核动力装置”(小型模组化核反应炉),可用于巡航导弹,使其射程几乎达到“无限”的程度。
2021年,“海燕”导弹开始在靠近北极的新地岛进行测试,至于测试了多少次,成功了多少次,外界无从得知。在此之前,普京只是在2023年10月的瓦尔代俱乐部论坛上曾表示,说“海燕”导弹的测试已经完成,并强调“西方没有防御这种武器的手段”。
请注意2023年10月这个时间点,当时“瓦格纳兵变”事件的阴影在俄罗斯国内仍然存在,普里戈任之死更是搞得人心惶惶,加上乌克兰当时仍处于“主动反击”的阶段,所以普京突然提这一嘴主要是为了安抚人心。

【2021年,“海燕”导弹开始在靠近北极的新地岛进行测试】
视角回到现在。这次10月26日俄方官宣确认,普京强调导弹完成“决定性实验”,显然就是冲着美国下令对俄制裁,取消与俄方会晤,以及“战斧”导弹可能被重新提上美乌议程这几件事去的。
甚至可以说,这场对俄军某指挥所的“视察”睿迎网,就是为了官宣“海燕”导弹这碟醋而包的饺子。
事情还要从9月底说起。愈加对普京失去耐心的特朗普,开始在联大期间与泽连斯基讨论向乌克兰提供“战斧”导弹的事宜——若基辅拿到这种射程超过2000公里的武器,那么莫斯科、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将面临直接被“定点打击”的威胁。
对此,普京既发出警告,也释放善意,比如提出“愿意在核军控协议到期后继续遵守1年”。10月16日,眼见泽连斯基第二天就要去白宫了,普京赶紧主动给特朗普打电话,提议两人在匈牙利会面,并暂时解除了“战斧”导弹的危机。

【特朗普告诉泽连斯基,暂时不打算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】
然而好日子仅仅持续了一个周末。周一,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俄外长拉夫罗夫在电话里谈崩:美方坚持要求冻结现有战线并立即停火,而俄方坚持“割让顿巴斯换停火”的方案。
双方互不相让,特朗普也随即变脸,听取鲁比奥的报告后,他当天便表示与普京会晤已经取消,强调自己“不想浪费时间”。
特朗普的意思很简单——再跟普京见面的前提,是必须能达成协议,否则免谈。
而按照格拉西莫夫的说法,就在美俄在电话里谈崩、特朗普宣布取消与普京会晤后的第二天,俄军就举行了“海燕”核动力巡航导弹的试验。
这恐怕不是巧合,毕竟以美国人对新地岛导弹试验场的监控力度:这边俄军导弹一打,估计相关简报就会很快被送上特朗普的办公桌上——而普京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。

【这边俄军导弹一打,估计相关简报就会很快被送上特朗普的办公桌上】
换句话说,早在普京官宣之前,美俄之间的这一轮角力便已经在暗中开始。
现在美俄谈崩已成事实,而且除非俄方做出妥协,否则短时间内难以再指望取得突破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,普京政府接下来要重点关注的,就是特朗普是否会重新考虑将“战斧”导弹提供给乌克兰一事。
而这枚从新地岛升空,带着小型核反应堆飞了1.4万公里的“海燕”导弹,就是提前向特朗普政府发出的一种警告:不要向乌克兰提供“战斧”导弹,这是俄罗斯的“红线”。
当然,这枚俄罗斯自称“天下无敌”的导弹到底能起多大的威慑作用,这里还是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先不说这玩意儿相比于弹道导弹,似乎在突防能力上并没有太大的优势——就说去年同样是被俄罗斯官方吹上天睿迎网,号称“无法被拦截”的“榛树”导弹,今年普京几乎都不怎么提了,甚至连在胜利日80周年阅兵式上都不见其身影。
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